邮票是英国首创使用的。“邮票”这个名称按英文直译应该是“邮资”。欧美及其他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,是将英文直译为本国文宇来称呼邮票的。而我国、日本和朝鲜等使用方块义字的国家则是采用原意,另外取名的。
一八六五年,上海“工部书仪馆”开始发行
邮票,那 时我国公众称邮票为“老人头”。当时,上海《申报》刊 登了一则“收买信封老人头”的广告。有的人看了,大吃 一惊。其实,“老人头”就是邮票。这是由于最初流传到 我国的邮票,大部分以统治者的头像为主图。在英国,对 邮票也早就有“女王头”之称。
一八七八年,我国发行第一套邮票。因为淸代邮票大都以五爪龙为图案,龙是帝王的象征,所以,民间曾称邮票为“龙头”。
一八八〇年,上海淸心书馆印发的《花图新报》上,曾登一篇《各国信馆之印图》的文章,’直截了当地称邮票为“邮钞”
在邮周的文件中,开始称邮票为“信票”。一八八五 年,宁波浙海关税务司葛显礼,将英国邮政章程译成汉文,建议开办大淸邮局。这份章程的译文称邮票为“信资图 记” 。
一八八八年,台湾省文报局的双联票和一八八六年通 化县驿站封套上的排单,曾写作“邮票”,但那时不是我们今日使用的邮票,而且这名称使用的时间不长。但对后来采用“邮票”这名称,还是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。
—八九七年,大清邮政成立,因业务需要缺乏现成的 高面值邮票,为了应急,就将当时海关造册所存印而未用 的三分红印花税票,加盖“大淸邮政”字样,暂作邮票使 用。其中小字“当査圆”的当时只盖五十枚,发行了四十 枚。因此,不少人后来就习惯地把邮票叫做“印花”。这 些红印花小壹圆,已成传世孤品,十分珍贵。其中红印花 小壹圆四方连,“尊号”甚多,有“华邮之王”、“东半 球最罕贵华邮”、“华邮瑰宝”、“华邮中两件至宝之 一”等。集邮家周今觉竟称它:“宝中之宝,王中之 王”,尤其是红印花加盖小壹圆旧票,传世仅一枚,是邮票收藏家马任全花了一千美金于一九四四年买来,价值尤髙, 国外人称“中国第一珍贵邮票”、“无价之宝”等,是世 界数以万计邮票的佼佼者。
外国人对邮票的称呼也不统一。一六五三年,法国巴黎邮局职员维纳尔设计过一种邮资凭证,叫“小型邮件交奇收费证” ;一八一八年,意大利境内撒丁尼亚王国邮政局,发行过一种形似邮票的用纸,购用时将邮资计算在内 贴在信封上,这种纸叫“邮政书函用纸”。一八二〇年一- 一八三六年,该国还出售过一种类似邮票的邮政信封;一 八二三年,瑞典人德兰芳堡也设计过一种象邮简的、印有 邮票的信封;一八三〇年,英国人盛丁创始一种在伦敦市 区内通行、为寄递新闻纸用的“邮票”。日本人则称邮票 为“切手”,票面则称“日本邮便”。而保加利亚无产阶 级革命家季米特洛夫称邮票是“国家的名片”,这是对邮票最出色而有意义的名称了。
老苏区的赤色邮票上,称邮票为“邮花”。英文名 “stamp”、译音“士担”。于是有人又称邮票为“士担纸”。这种称呼至今在广东、港澳一带仍有沿用。
在我国西南部分地区,则俗称邮票为“邮飞飞”。此外,还有人因邮票“大不逾方寸”,以“方寸之纸”来形容邮票,可算邮票的又一别名。
不过,这些都不能算正式名称,真正使用邮票二字, 是从一八九九年开始的,因当时“信票”的“信”字已不 能包括全部邮政业务。一九一二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统治,邮票的各种俗称渐渐被淘汰。一九一二年,我国发 行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大总统的
纪念邮票上,第一次印上了 “邮票” 二字。